□记者罗希 实习生孙瑾 遍访本市、本
|
□记者罗希 实习生孙瑾
遍访本市、本省、京、津、沪、浙、苏等地馆藏单位搜集原版府志资料,整理校勘历时二载,反复校对多达七次……11月25日,重刊的清·乾隆《荆州府志》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部洋洋八十万言的府志勾勒出上迄春秋下及清朝乾隆间的荆州全貌,百科全书般展现出当时荆州府及所辖县域分野疆域、建置沿革、城池山川等方面情形,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古荆州的时光隧道。
原书难寻觅出师获首捷
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深厚底蕴因清·乾隆《荆州府志》重刊得到进一步彰显,然而,早在2年前,这部府志的整理重刊工作还面临重重困难。
民国以前,荆州共有四部府志成书,分别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修编。受制于当时印制技术和保存条件,这些荆州重要历史文献成书量少,加之近代战乱、灾害频仍,除清·光绪六年《荆州府志》由原荆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于2006年整理重刊外,其余三部在本市、本省馆藏单位都没有完好的刻本保存下来,现在能够找到的只是或卷失页缺,或虫蚁蛀蚀,或字迹难辨的残本。
为抢救这些珍贵史料,2011年,市政协向市政府建议整理重刊明、清三部《荆州府志》,得到市政府支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遂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并聘请热心文史工作的三位专家学者组成工作专班,开始着手整理重刊工作。
原版府志资料搜集是整理重刊工作专班遭遇的第一大难题。专班成员遍访本市、本省、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馆藏单位搜寻无果,又转向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求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找到了原刻本《荆州府志》。但该馆有严格规定,出于古籍保护需要,藏于该馆特藏部的这部府志不能翻拍、扫描及外借使用。
资料拿不到,重刊工作就得搁浅。有条件得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在专班成员的再三恳请下,该馆终于同意破例让他们在工作人员监督下翻拍府志。喜出望外的3位专班成员连续6天从早晨8点忙到晚上10点半,终于将这部2000多页的府志翻拍完成。
严谨解疑惑苦心破难关
搜集资料虽然首战告捷,但整理校勘工作启动后,挑战又接踵而至。
清·乾隆《荆州府志》为木刻版,无句读,由多人分类编写,最后总纂而成,雕刻也是多人完成,受当时排版条件限制,全书在雕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漏字,甚至掉句。工作专班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每发现有疑问处,必坚持“孤证不立,改必有据;实属讹误,在所当改;疑而未断,不可妄改;意可两存,维持原状”的原则进行校勘,并组织数次研讨会,请专家论证,查相关史书记载,多方佐证、印证后方确定。
此次重刊的府志不仅按照国家发布的《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了正确标点,而且按照国家古籍整理部门发布的《古籍校点释例》进行了校勘。共校勘讹文116处、增补脱文44处、删除衍文17处,乙正倒文11处,异文备考17处。
由于志书均为繁体字,兼有许多生僻字,加之资料多有字迹模糊处,给打印排版增加了很大困难。专班成员将资料放大扩印一倍,将难认字逐个简化标明,把模糊不清处规范标明,把生僻字的异体字用拼音注明,才让录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古书的排版也与现代书刊大相径庭。除竖排外,天头地角的尺寸、两侧边幅的大小、级目字体变化等,都为排版增加了难度。此外,该志由专班成员校对7次之多,出版社又对其进行了最后编审。全志仅校对稿就有81册,25000多页,重达130多斤,而最终重刊的这部府志一函八册,重9斤半。
古书焕新颜佳作展全景
藏青色函套、仿线装和竖排繁体装帧排版使重刊的清·乾隆《荆州府志》显得格外古朴典雅,然而,这部看似古色古香的府志却又是现代印刷技术的杰作。全书纸张采用目前出版界比较流行的象牙黄双胶纸;从一级目到五级目,字体字号各异,正文与夹注形体形态有别,山川、古迹等篇章中为了突出地名和事件,其字体也有明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