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一结果,蒋鸿坦然地说:“就是要用这种认真精神抓好乡镇环卫保洁,排名要挂在网上、登在报上、放在电视上,让大家都来监督,让后进乡镇和我们相关市领导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 与全市严格考评相统一的
|
面对这一结果,蒋鸿坦然地说:“就是要用这种认真精神抓好乡镇环卫保洁,排名要挂在网上、登在报上、放在电视上,让大家都来监督,让后进乡镇和我们相关市领导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
与全市严格考评相统一的是各村、社区的环境卫生评比。
走进车路口村,农户门边墙上贴着的印有黄色小人的贴纸引人注目。有的是一张笑脸,配着“最清洁”字样,有的是“清洁”字样,表情悲伤的小人则对应“不清洁”。除此以外,村里每月还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评比结果直接在村里公示栏贴出。
“起初执行的时候难度还挺大,有的村民看到自家排名甩尾,脸上挂不住,气得把公示栏都砸了。”吴常春笑着说,“现在大家都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搞好房前屋后卫生对自己最有好处嘛,总不能别人家干干净净、自己家窝窝囊囊吧?”
对于保洁做得好的农户,不少村、社区都给予小额物资奖励。一块肥皂、一节电池或是一袋洗衣粉都可以作为奖品,别看东西小,却为农户转变观念、改变习惯增添了动力。
模式在“巧”
——垃圾科学分类渐成风尚
车路口村54 岁的村民李光新活了半辈子,直到去年才知道“倒个垃圾还有这么大的名堂”。
今年“三万”活动中,驻村的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组组长万祥华,带着组员上门手把手教老李学习垃圾分类。
如今,李光新在房子边挖了一口1 米见方的沤肥池,厨余垃圾投到池中,发酵后倒进自家农田就是上好的肥料。他还准备了3 个麻袋:一个装纸张、废旧金属、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一个装碎玻璃、废旧塑料薄膜等不可回收垃圾,最后一个装废旧电池、废灯泡、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
“可回收的是宝贝,我留着卖给废品回收站;不可回收的,村里有保洁员定期清运填埋;有毒有害的垃圾,保洁公司会来运走封存,再交给市里统一处理。”李光新指着3 个袋子一一介绍。
“农户房前屋后整洁了,公共区域有保洁员打扫,垃圾清运很及时,现在各村、社区,包括公路上都很难看到垃圾了。”说起全镇的卫生状况,吴常春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
正说着,吴常春一转头看见了蹲在河沟边的刘传富两口子。“洗衣服呢?”吴常春拢起手喊话,刘传富挥挥手,帮爱人一起把洗好的衣服抬上护坡。“过去,这沟里全被垃圾塞满了,别说洗衣服,走也不愿意走近。”吴长春告诉记者。
户分类、组收集、村集并、镇转运加上严格考评,这套流程坚持下来,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有了根本改观,垃圾分类减量已渐渐从强制性要求转变为村民生活习惯。
(实习编辑: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