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堪称中国第一巨型地下博物馆的荆州,古墓葬丰富,封土堆尚存的大中型古墓即达1000多座,无封土堆的古墓至少有7000多座,墓葬保护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这里有300多位民间护墓人,他们绝大多数是义务护墓,只有少数人有微薄收入。 █在荆州古墓
|
核心提示
█堪称“中国第一巨型地下博物馆”的荆州,古墓葬丰富,封土堆尚存的大中型古墓即达1000多座,无封土堆的古墓至少有7000多座,墓葬保护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这里有300多位民间护墓人,他们绝大多数是义务护墓,只有少数人有微薄收入。
█在荆州古墓葬保护区,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因文物而“一夜暴富”的神话。而守护着一千多平方公里楚墓保护区的每个护墓人,都会面临这种“一夜暴富”的诱惑。
█“护墓员在当地最熟悉墓葬冢子地形的,自然成了盗墓团伙收买和利用的对象。”一些盗墓贼找到护墓员作为技术指导,无论成功与否,盗墓团伙的开价是一天1万元,如只是参与望风,一般价格为每天1000元。
█在盗墓贼的威逼利诱下,虽然民间护墓人中出现了个别“败类”,但更多的护墓员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正义之歌。
正是有了这群血性汉子的默默坚守,荆州古墓葬保护区的发案率和被盗率,才逐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如果没有这些护墓人的艰苦付出,就没有荆州地下文物保存完好的今天。”
年近五旬的荆州川店镇乡村护墓人郭永清,听到这句话时眼角湿润了。这是他守墓10多年来,第一次亲耳听到省城领导的肯定。
5月初召开的“熊家冢楚墓发掘研讨会”上,来自湖北省人大文物保护法检查组的专家,对荆州地下文保工作表示赞赏。
在荆州,像郭永清这样的护墓人有300多位,他们守护着整个荆州的“地下博物馆”——7000多座大中型封土堆以及不计其数的古墓葬。
护墓,实际上是这些农民的“分外”之事,绝大多数护墓人是义务护墓,只有少数人有微薄收入。日常看护巡逻中,这些护墓人尽心尽职,甚至“提着脑袋”和盗墓者进行着“持久战”。他们,被誉为荆州古墓的“保护神”。
王家三代义务护墓
说到王家多年来的护墓报酬,王德洲笑了起来,露出一排牙齿:“说了你也不相信,政府一共给了我们800元钱。”王说:“我们王家几代人看墓,是凭觉悟,与钱不钱的没关系。”
5月28日,荆州川店镇大型楚墓熊家冢开挖现场,烈日当空。
头戴草帽的王德洲叉着双腿,站在墓坑底部,身子几乎弓成了直角。他用手往细密的竹篓里来回掬土。他的动作很轻,生怕损坏了近在咫尺的墓室,待竹篓装满后,他直起腰再奋力向上甩举,竹篓被站在上端的工友稳稳接住,倒了土后再递给他,如此反复。
王德洲每天要在烈日下干7个小时,每天的报酬是25元。他从去年8月,就受雇于此。在60余名工人中,他的年龄最大,56岁——按说,古墓发掘这种体力活已不适合他做。王德洲能获得这份“美差”,还得益于王家几代守墓有功,荆州区文物局才破例让他打这份零工。
“熊家冢能保护到现在这样,老王功不可没。”一位在现场监测的文物官员说。
王德洲家住荆州区西北40公里外的川店镇张场村,简单的3间瓦屋,与举世闻名的熊家冢楚墓近在咫尺,他家的厨房距离陪冢仅30米。王家6代人,在熊家冢边已住了几百年,看护着这座古墓。
王德洲的祖父名叫王先富,1908年出生。王德洲至今还记得祖父看墓的情形,他说,祖父对墓冢很敬畏,平常虽不限制孩子们上冢嬉闹,但不准他们在上面撒尿、拉屎,说这样对冢里的人不敬。
祖父曾告诉他说,这个大冢里埋着很多宝贝,“用卡车都拉不完”。他的祖父讲,楚地的国王都姓“熊”,“熊家冢”恐怕是一位国王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