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1)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2)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社会主
|
一、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1)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2)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3)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问题
(1)农民工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3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农民工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农民工的问题与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密切。
长期以来,不仅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高于3倍的平均水平差距,而且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比城镇居民缓慢很多。但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从全国来看,农民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所以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像监利县这样的粮食主产区要靠扩大农民经营规模、减少从事农业的人数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和劳动力供给上的变化,中国劳动力低成本时代会逐渐结束,今后的比较优势会体现在劳动力素质上。
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素质相对于城镇职工来说,仍然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工还只有初中教育水平,这对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以便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农民工的问题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密切相关。第一代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于在历史比较中不断改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农民工的社会安全感、公平感、满意度和未来预期都比城市工人要好。但是第二代农民工的比例现在越来越大,都是70后、80后,甚至90后,他们很多已没有农耕经验和农业劳动的集体记忆,社会态度和社会意识也发生明显变化,这将是我们要研究“明天谁来种田、明天如何种田”的关键问题。
(2)农村土地问题。就农业来说,“农村土地问题”与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密切相关。从土地承包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和土地征用,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大量劳动力外出,为城镇化建设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反过来,农村广大的土地闲置又为土地的流转和土地集约化提供了可能。我国的农业总体上一直难以摆脱小农经营的局面,原因是人多地少,户均只有半公顷左右的农地,发达国家一个农户要达到中等生活水平,至少需要30—40公顷农地。为了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发展规模经营,就必须要土地流转,但前提条件是农村劳动力能够转移到非农劳动领域,这就与城镇建设的发展能够提供多少就业机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当然,“农村土地问题”也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征用有关。农民自己不能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但国家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后,土地大幅度增值获得的收益,落实到农民头上的比例太小。要想使农民富裕起来并获得“财产性收入”,很重要的就是合理分配农民土地改变用途后的增值收益,农民除了土地财产,还有什么财产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呢?!
(3)农民组织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
首先从政治组织方面看,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村委会,但是现在这个基层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那就是人数和地域规模在不断扩大、数量在大量减少,减少的原因一是城市化了,二是撤乡并镇中的村庄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