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到今,人来礼往被认为是人之常情,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人情往来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但如今动辄设宴摆酒、请客送礼,甚至借机敛财的变质“人情风”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这务必引起我们重新审视。 社会伦理
|
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到今,人来礼往被认为是人之常情,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人情往来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但如今动辄设宴摆酒、请客送礼,甚至借机敛财的变质“人情风”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这务必引起我们重新审视。
社会伦理学认为,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而组合起来的亲友关系,是每个人最直接最感性的生活基础,也是精神家园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基础。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主体意识、利益意识的调整,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差序格局,很大程度上被市场经济中以利益和金钱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差序格局所替代。荆州不少乡镇目前盛行的巧立名目的送礼、请客、摆酒等怪异“人情风”,便是千方百计利用亲友关系谋取自身利益的现实体现。
追根溯源,一言以蔽之,社会转型期间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包括“人情风”在内的种种乱象,其背后实际是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的过度膨胀。要根治这一“顽疾”,就要斩断人情往来之中的利益链,从而形成亲朋之间你来我往、亲密和睦而不拘于礼金,邻里、同事之间互帮互助、交流沟通而非基于利益的良好局面,让人情往来恢复其原本融入社会、互帮互助、表达情感与尊重的社会功能,还“人情”以原有的“人情味”。
梁启超说,“ 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欲望,非独立所能给也,以一身之痛苦、所急难,非独立所能捍也。于是乎,必相引、相倚,然后可以自存。”可见,纯净、健康、长久的亲友关系需要个人参与,人人参与,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治标,更需治本。从“人情风”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人情背离礼尚往来的初衷和被异化,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演变。要真正从这种人情旋涡中解脱出来,就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理性人情消费观念,具体而言,一是要从社会层面规范行为,积极营造亲友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亲密关系”和疏于金钱往来、不以礼金礼品等物质基础论亲疏的“非利益化关系”;二是要从个人层面转变观念,主动践行“见面三分礼”、“ 礼轻情意重”的“人情观”。 在破旧立新、重构文明健康亲友关系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倡节俭之风;同时,在人情消费较为严重的地方,应持续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形成文明理性的人情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回归情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