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 碰到了一个曾经担任过护墓队队员的村民,他说他已经不干了,因为上面从来没有给过任何保护经费,养护墓队的钱还是由各个村的村民来凑,到头来,还是我们自己出力出钱。 工程和古墓的角力 南水北调工程今年年
|
工程和古墓的“角力”
“南水北调”工程今年年底要横穿荆州,一位工程人员向火车站介绍说,原先调水线路的设计是从枝江到沙阳,途中刚好要穿过纪南古城。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勘察,最后选择了一条绕过纪南城的路线。而即便如此,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明钦认为,“这块地方的古墓实在太密集,你怎么绕也绕不开,到时候,我们还是要做大量的抢救性挖掘工作。”
“一般来说,一条中等规模的公路建设下来,怎么也得发掘出四五百座墓。更不用说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工程,一开就是200米宽的豁口。”“按规定,任何工程开工前,都要提前与文物部门配合对施工地进行详细考察,先给文物部门的考古挖掘工作2到3年时间的提前量。”“但现在多数工程都是急于上马,这个规定就等于一纸空文”。这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的研究生形容他们文物工作者现在考古工作的现状是,“跟着工程队和盗墓人的屁股转”。
问题跟着就来了。王明钦的看法是,“考古工作不是挖宝,它有严格的程序,从开始挖的时候,就必须观察它的土色土质。进展到一个阶段,就要对挖掘现场进行绘图、照相,这些对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并不像工程单位可以机械化操作,我们考古工作的所有步骤都必须用手工完成。”根据考古专家谭维四介绍的情况,一个小规模的古墓从开始挖掘到后期文物出土,前后需要两个星期,一些墓穴复杂文物珍贵的古墓要花费时间则要更多。而任何一个工程都有时间上的预算,“这样一来,工程部门总是意见重重,经常埋怨我们耽误工期”。
经费问题上面也有冲突。火车站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按照“文物法”规定,因为施工原因而抢救性挖掘的古墓,考古费用应该纳入工程预算,由工程单位承担。事实上,并没有多少工程单位愿意给足这笔钱,王明钦说,“大部方地方性工程都是私人投资,他们最多愿意出一部分请民工的人力费,文物后期的保护费绝大多数没法落实。曾经有一个老板反问我‘挖出来的文物又不是归我们,为什么要让我来交这笔钱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荆州文物局官员告诉火车站,每年因为配合工程进度和挖掘经费紧张的原因,没有按照严格程序处理的古墓有上百座。“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损坏,多少文物流失,多少文物没有挖掘出来,谁也不知道。”
文物保护:困难的资金链
谭维四对火车站说,文物保护本身就是一项代价奢侈的工程。
湖北省博物馆几乎所有的陈列品都来自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而曾侯乙墓当时光挖掘的经费预算就是4万元,谭维四对这笔开支记得非常清楚,“实际上,最后从挖掘到文物出土,至少花了38万元”。“这还不包括军队人力物力的免费支持,我们当时考古挖掘的所有设备,消耗的物资,包括两次航拍的直升飞机都是由武汉军区提供。”“如果把这些全部折算成开支,应该不止百万。”“那还是1978年”,谭跟火车站强调。
更大的资金投入是出土文物的后期收藏和保养。王明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