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节点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
|
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节点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并尽快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节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配置;二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三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结合市场经济规律,用科学规划引导形成农村人口、产业、基础建设的新格局。
五、实现“三化”同步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了“八连快”。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虽然农业产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13亿人口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的粮仓不能建在别人的土地上,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就不能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可以说,实现“三化”同步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
六、实现“三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正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镇化,未来20年将有3亿多农民变为市民,从农村进入城镇,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仍然有四五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推进与工业化程度相适应的城镇化,在积极稳妥转移农村富余人口到城镇落户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也就是“新型农民”,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认真分析农村劳动力队伍的内部结构,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经过多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根本改变,但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老龄、女性、低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比较大。外出务工农民中愿意回到农村的越来越少,乡村就业人员中完全务农的越来越少,务农劳动力中种粮的越来越少,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农民工”是数量约2.42亿超巨大人群的社会身份。这个概念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逐渐浮出水面,需要转移就业。从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就业,到逐步大规模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两亿多农民工靠辛勤而艰苦地工作在力图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的同时,也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使经济在高速增长中实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们要看到,外出者恰好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他们相对文化程度高,市场意识强,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急需的劳动力,而非过剩、“多余”的部分。素质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力离开农村就业队伍,导致农业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严重下降。导致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逐渐突出。这些问题凸显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