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希 车行蜿蜒的盘山公路,两旁时而是层峦叠嶂,时而有清流激湍,时而是别具风情的民族村寨,时而有耕牛羊羔傍着炊烟人家……卸甲坪土家族乡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松滋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酣睡。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
|
记者罗希
车行蜿蜒的盘山公路,两旁时而是层峦叠嶂,时而有清流激湍,时而是别具风情的民族村寨,时而有耕牛羊羔傍着炊烟人家……卸甲坪土家族乡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松滋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酣睡。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动情之语,同样的情怀也在卸甲坪土家族乡党委书记杨征民心中激荡。14年前,他穿过崎岖的山道走出贫瘠的大山;4年前,他又以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山乡。
捧起一掊棕红的土,久久凝望家乡的人,不带领家乡发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怀着满腔深情、担着满肩责任,随着松滋市委、市政府对卸甲坪土家族乡脱贫致富特色发展三年规划的深入实施,水通、路通、财通。4年筚路蓝缕,卸甲坪人说这4年胜过过去40年;4年殚精竭虑,老百姓说杨书记真是卸甲坪的好干部、好儿子!
“家乡,就是我日思夜想而全身心想要奉献报答的母亲”少年病弱,家境贫寒,慈母早逝。贫穷和伤感,是杨征民对家乡的记忆。
2010年初,拿到回乡当党委书记的一纸调令,杨征民心里忐忑过、畏惧过、无奈过,甚至想过干两年争取下山——当年拖着多病之躯勉力求学、拼命工作不就是为了走出山村、改变命运吗?
然而,当这双看惯了山景的眼睛再次望见故乡的风物,当这双走惯了山路的脚再次踏上卸甲坪的土地时,杨征民骤然发现,自己的心从未离开过。
久别多年,卸甲坪如同被时间遗忘,丝毫未变——路还是那样难走,水还得靠肩挑手提,随处可见的土坯房上满是风霜岁月剥蚀的痕迹……
凤凰淌五保户郑永奇,孑然一身生活在靠柱子支撑着的破败土坯房里。
江西观村民王昌勤家仅有的茅草屋四面漏风,摇摇欲坠,真正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七泉湾刚考上重点大学的女孩李海丽,远远望见送学费来的镇村干部,扭头冲回屋里,一头钻进被子,怎么也不肯出来。是贫穷伤害了这个花季少女的自尊。
因为山高路险、交通不畅,政策进不来、项目进不来、资金进不来,卸甲坪土家族乡1.4万人中,绝对贫困人口达3700多人;因为贫穷,青壮年劳力几乎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穷山恶水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艰难守望;因为善良,卸甲坪人总把贫穷归咎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归咎于自身能力的不足,甚至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他们总是选择默默等待与承受。
家乡的贫穷落后深深刺痛了杨征民,他像一个远行归来的游子,骤然看到倚在门边的老母亲斑白的头发、沧桑的皱纹和佝偻的身躯;乡亲们的淳朴宽厚亦深深震撼着他,最初交杂心头的茫然畏惧转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与一往无前的勇气。
“家乡,就是我日思夜想全身心要奉献报答的母亲。”
故土之情如一根脐带,将杨征民的过去未来与家乡父老紧紧相连。
“不是事做得少,而是我们对群众的感情还不够深”
海拔600 多米的中嘴岭,苍翠的马尾松和成片的芦苇在山风中摇曳,周围没有比这再高的山峰。一块刻有“天星堰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花岗岩石碑静静的立在这里,近旁是一座嵌着蓝白瓷砖的水厂。145米以下,一眼名叫“冬竹水”的山泉是这座水厂的水源。
“这可以说是全松滋最先进的设备。”天星堰村党支部书记罗斌摩挲着从山下接上来的银灰色水管,“水厂建好时,村民们自发集资4 万元立碑、放鞭炮、请人演出,是杨书记带领我们把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天星堰,地势高,四面环水却吃不上水。48岁的村民宁继清清晰地记得,水厂建好前,每天要下山挑5、6 担水,一来一回要40 多分钟。过年杀一头年猪,得雇3、4个人挑好几趟水才够用。“现在?你看!”他拧开家里的自来水管,清澈的水从管口奔涌而出,“水桶扁担彻底退休啰!”
喀斯特地貌的卸甲坪仿佛一个天然漏斗,天上下雨,暗河流走,莽莽大山存不住几滴甘霖。缺水是群众的切肤之痛,也是杨征民的心头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