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大旱,给干渴的卸甲坪更添焦灼。 杨征民和镇村干部冒着烈日到横过山村、卸甲坪村实地调查,眼前的情景令他心痛不已。大部分群众都在用摩托车运水,提不动水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处境更加艰难——他们的水桶里残
|
2011 年大旱,给干渴的卸甲坪更添焦灼。
杨征民和镇村干部冒着烈日到横过山村、卸甲坪村实地调查,眼前的情景令他心痛不已。大部分群众都在用摩托车运水,提不动水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处境更加艰难——他们的水桶里残留着净水用的石灰,洗衣盆里沉淀着泥巴甚至游动着蝌蚪,吃水的池塘里到处是腐烂的杂草,阵阵腥臭扑面而来……“这与母亲当年拖着半身不遂的身体在稻田里舀水来吃的情景多么相似!”现实与回忆的叠合让杨征民潸然泪下。
必须送水!在松滋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调集20 多台车,共花费100 多万元,连续坚持70 多天为群众送去清水。滴滴“及时水”润入父老乡亲的心田,杨征民紧蹙的眉头却仍然没有舒展——送水毕竟只能救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在山上建水厂,让河水“改道”上山。
然而,这个想法不仅受到了群众的质疑,更让相关部门很为难——设备这么贵,资金从哪里来?山这么高,技术怎么解决?人口这么分散,效益怎么发挥?
没有资金就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和“小农水”资金,没有技术就去县里请专家,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就是最大的效益……面对一个个难题,杨征民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他深深地知道,如果不执着争取,处于“荆州屋脊”上的卸甲坪就永远没有改变的可能。
希望像阳光一样越过武陵山脉的重重阻挡照耀着卸甲坪。在杨征民和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努力下,天星堰水厂终于于当年6月开工建设。
短短3 个月时间里,松滋市委书记蒋鸿四赴天星堰现场督办,要求尽快建成通水;天星堰百姓欢欣鼓舞,硬是将沉重的电线杆一步一步抬上根本就没有路的山巅,为水厂通上高压电;县水利局专家几易设计方案,最终采取两级提水的方式将清泉水引上了山尖尖……当哗啦啦的自来水从自家水管中涌出时,宁继清与邻居们一样,挥锹填掉了自家祖祖辈辈囤雨水用的堰塘,卸甲坪人终于在过去想也不敢想的通水之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有时候不是我们事做得少,而是我们对群众的感情还不够深。”杨征民深有感触地说,当一名干部真正把群众当自己的父母兄妹,真正把群众的疾苦当心头的芒刺,才能踏踏实实、无怨无悔为老百姓付出。
继而,卸甲坪的另外9 座水厂先后落成,2000多万元资金让卸甲坪80%的乡亲吃上了“放心水”,剩下的20%也将在近两年内解决。
“不修路,高山上的群众可能永远没有致富的希望”
“一个月测量,两个月挖战酷暑、斗悬崖、大炮轰、挖机扒书记挎起药罐子,日里夜里没歇驾你看那些乡干部啊一个个晒得呀就像非洲娃咧刚好一百天呀那路就修通哒哟实现千年梦想呀才一哈哈咧!”
77 岁的宁远俊用松滋传统的“说鼓子”唱出了黄杨公路通车后卸甲坪人的赞许和喜悦。
仲春时节,驱车奔驰在黄杨公路上,两旁悬崖如削,泗潭河、鲤鱼洞、马尾峡、将军岩……一处处壮丽山景如水墨长卷从车窗边闪过,很难想象卸甲坪的人们是怎样在“连猴子都爬不过”的绝壁上凿出了这条令人惊叹的路。
“这边是黄林桥生态小镇,下面的洈河里准备开发漂流项目,再往前就是曲尺河特色村寨,那里正在建温泉度假村,黄杨公路刚好把这些景点串起来,让乡里的路网更完善……”手指窗外,杨征民如数家珍地介绍。
短短7公里,仅七八分钟车程的黄杨公路不仅书写了一个“无中生有”的传奇,也凝结了杨征民和干部乡亲们100天的酸甜苦辣。
2011年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杨征民接起急促作响的手机,乡干部陈俊焦急的声音冲耳而入。施工近20天的黄杨公路工地突发事故——深孔爆破将已建好的路基炸毁,机械和人均无法通行。
顶着骄阳,杨征民步行3里多路来到事故现场。汗水、尘泥和着沮丧涂写在每个人脸上,异常沉重的情绪在燥热的空气中弥散。路基不按时完工,就会错过上面的补助资金,卸甲坪土家族乡脱贫致富特色发展三年规划第二次会议如何按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