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需求与新生代务工人员对工作的更高要求的碰撞下,结构性矛盾越发明显。 荆州市人社局局长李佑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个悖论,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实际上
|
企业用工需求与新生代务工人员对工作的更高要求的碰撞下,结构性矛盾越发明显。
荆州市人社局局长李佑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个悖论,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实际上,这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提速,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快,对劳动力要求的变化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很快。而市场经济体制无法消化几个“快”之间的不平衡,劳动力的“过剩”和“匮乏”就像鸳鸯火锅一样被同时煮在了一个盆里。
“招工难”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分析我市企业和务工人员,不难发现劳动力资源依然是我市一大优势,整体上仍是供大于求,“招工难”的背后是企业和求职者间相互期望的差距。
“回流”的务工人员没有让企业迎来压缩用工成本的契机,反而“倒逼”其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劳动环境、增加工作“舒适度”,来吸引这些在外“见过世面”的务工者。在荆州,为了“抢人”,各个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员工工资无疑为企业增加了成本。
这并不是荆州独有的。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早在上世纪60 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严峻的经济形势倒逼我市企业要迅速走上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加速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面对“招工难”、“用工荒”,企业寄希望于涨薪提待遇只能是短期行为,更需要主动谋求技术革新和结构转型,通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和使用科技含量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减少对密集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也应加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高端产业发展,增加自身产品附加值,从而降低劳动力需求及成本。
“招工难”困扰着企业的同时,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荆州市各级劳动就业部门积极将企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员中,各“三万”工作小组将招聘信息传递到各驻点村组,媒体深入报道介绍本地企业就业环境。
构建信息网络仅仅是畅通企业与务工人员间沟通渠道,引导企业解决“招工难”,还需要各地为劳动者创造工作生活的环境,在住房、就学、社保等方面更加公平,让务工者愿意留下来。
李佑虎表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不仅能服务荆州壮腰工程,发展城市经济,还能防止本地人才的流失,推动医疗教育其他行业的发展。
产经观察:招聘也要拼企业“软实力”
2014 年的招聘工作对于荆州不少企业而言,是开了个好头,“招工难”、“用工荒”压力暂时得以缓解。但长期来看,如果企业不能给求职者提供相应的条件,这一压力还将可能继续存在。
招聘条件不仅只是工资待遇,企业的“软实力”也成为解决招工问题,比拼的重要方面。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劳动力市场上涌现出更多年轻面孔,这些新生代务工人员有着与上代人不一样的求职需求,工资待遇是找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唯一,更多的求职者开始注重工作平台、岗位发展前景等等。
面对新生代务工人员的新要求,企业要想留住人员,解决“招工难”,加薪是最常用、最实际、最直接的办法之一,但并不是全部。
在今年的多场招聘会上,就有不少企业晒出自己的“福利牌”:专业技能培训、节日福利、员工住房条件……面对新生代务工人员,这些都成为企业吸引人员的重要条件。
企业必须调整招工思路,在提高员工工资待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企业的氛围、文化,个人的成长、前途、未来,这些“软”性因素越发重要。在这场“抢人”大战中,“公正的用人原则”、“提升个人价值”和“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等企业“软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比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