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静 上世纪80年代,荆州粮、棉、油、淡水养殖等产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新时期,出于防洪安全、保障粮食生产、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考虑,荆州牺牲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稍显滞后,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了重
|
通讯员王静
上世纪80年代,荆州粮、棉、油、淡水养殖等产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新时期,出于防洪安全、保障粮食生产、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考虑,荆州牺牲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稍显滞后,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了重振大荆州雄风,将荆州打造成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决策。荆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要将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加快新城区建设为引擎,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新起点上的战略选择 新城区建设形势严峻
当前,荆州正加快新城区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水平。按照规划,新区包括荆北新区、沙北新区、荆州开发区商务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目前,荆北新区、沙北新区、荆州开发区商务区建设已全面启动,荆州古城周边的城北片区、城南片区、西南片区和华中农高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3 + 2 ”新城区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壮腰工程,荆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二广”高速和“沪渝”高速为骨架,形成了以318、207国道和“汉沙”线、“ 沙渔”线、“ 荆三”线为主干的公路网。此外,汉宜铁路通车运营、蒙华铁路荆州段开工建设,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都为新城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但仍有一系列问题横亘在新城区建设面前。
如何让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战略更快更深入实施,一直是荆州市政协关注的课题。市政协决定为市委、市政府提交一份关于新城区快速发展的建议案。
毋庸置疑,建设新城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周边城市宜昌提出了建设500 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标,其对资源、资本、产业、科技、人才的吸附能力,给荆州大城市建设带来挑战。
最为棘手的是,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2020 》中提到,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常住人口为100 万人,用地规模为102.5 平方公里。而荆州目前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接近90 万人,人口密度达到1 .31 万人/ 平方公里,超过1 万人/ 每平方公里的国际标准底线。新城区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如何破解?
自去年8 月开始,荆州市政协作出决定,围绕“加快荆州新城区建设,推动大城市发展”这一主题,组成一个综合调研组、三个区域调研组、一个学习考察组和一个专家组,分别由市政协正、副主席带队,各位秘书长、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参与,从8 月上旬到9 月下旬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力推新城区快速发展。
比照外地 高起点规划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市政协调研组现场考察了城区各新区建设情况,听取了市规划、发改、国土、规划等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2013 年9 月4 日至12 日,市政协考察组在市政协主席雷中喜、党组副书记周建国的带领下,赴豫、晋、蒙、陕等地,学习考察了河南郑州郑东新区、山西大同御东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陕西西安曲江新区等4个城市新区建设情况。
考察组一致认为这些新区最大的特点是:规划起点高,地域特色浓,建设速度快,产业聚集强,管理水平高。4 个新区从规划到现在仅用10 年左右时间,新区格局就已基本形成。
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值得荆州借鉴。市政协主席雷中喜在调研时指出,新城区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市中心城区发展进入提质期,新城区建设要在“新”和“质”上做文章,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功能定位和产业支撑,同时妥善解决好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的互动关系、新区体制改革与创新等问题。